首页 资讯 正文

杨梅争鲜赛开启舌尖上的狂欢 看看谁最能代表浙江的“甜”?

体育正文 226 0

杨梅争鲜赛开启舌尖上的狂欢 看看谁最能代表浙江的“甜”?

杨梅争鲜赛开启舌尖上的狂欢 看看谁最能代表浙江的“甜”?

潮新闻 编辑(biānjí) 应忠彭 通讯员 温农 编者按:循四季之韵,绘瓯越土特产(tǔtèchǎn)地图。温州(wēnzhōu)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报集团温州分社,重点聚焦温州“六个(liùgè)一(yī)”特色产业,推出“寻味乡村土特产”系列报道,探寻“百村百品”,解锁温润之州的土特产密码。 6月的(de)早晨,大罗山脚下的大岙溪村已是一片繁忙(fánmáng)。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(chuānsuō)在杨梅林中,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枝头那一颗颗红得发紫的珍宝。这里出产的龙湾“大岙溪”杨梅,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更承载着温州人千百年来的味觉(wèijué)记忆。 温州市(wēnzhōushì)农业农村局供图 百年古法孕育的“红盘绿蒂(lǜdì)” 梅农张(zhāng)老伯走进他的杨梅园,手指轻(qīng)捻,一颗带着翠绿果蒂的杨梅便落入掌心。“看这红盘绿蒂,是我们杨梅的标志。”张老伯边说边展示(zhǎnshì)手中的果实,艳红的果肉与鲜绿(xiānlǜ)的果柄形成鲜明对比,宛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。 这种独特的品相源于大岙溪杨梅的品种特性(tèxìng)。作为浙江省四大良种之一,丁岙杨梅是现存唯一(wéiyī)的短枝型品种。据光绪八年《永嘉县志》记载,早在100多年前,大岙溪就(jiù)开始了丁岙杨梅的规模化种植。 “我们(wǒmen)这的杨梅甜中带酸,回味特别长。”张老伯说(shuō),果肉入口(rùkǒu),先是清冽的酸,继而转为绵长的甜,最后竟在舌尖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蜜香。这种独特风味,源自大罗山特有的微酸性土壤和充足的日照。 科技赋能下的“梅”好(hǎo)产业 在数字化大棚里,看到了另一番景象。自动卷膜系统根据(gēnjù)温湿度自动调节,肥水一体化装置精准灌溉(guàngài),补光灯为杨梅提供充足光照(guāngzhào)。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,这套系统让杨梅比露天种植提前30天上市。 为了进一步拓展杨梅(yángméi)产业的价值,龙湾区积极推进全(quán)产业链发展,大力开发杨梅汁、杨梅酒、杨梅干、冷冻杨梅等杨梅深加工产品。 当地还(hái)推出了杨梅主题旅游(lǚyóu)线路,将采摘体验与农家乐、研学活动相结合。 温州市农业农村(nóngcūn)局供图 千年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(zhìhuì) 漫步在大岙溪村的(de)古道旁,不少村民家门口都泡(pào)着杨梅(yángméi)酒。“这是我们祖传的解暑良方。”村民说。据唐代《食疗本草》记载,杨梅有生津解渴(shēngjīnjiěkě)、和胃消食的功效。现代研究也证实,大岙溪杨梅的钙、磷、铁含量是普通水果的10倍以上。 “五月杨梅已满林,初疑一颗(yīkē)价千金。”古人(gǔrén)的诗句,如今在大岙溪有了新的诠释。这颗小小的果实,正以其独特(dútè)的魅力,讲述着一个关于传统与创新、自然与科技完美融合的乡村振兴故事。 龙湾区作为杨梅重要产区,凭借其优越的(de)自然环境和先进(xiānjìn)的种植管理技术(jìshù),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杨梅产业,现有杨梅种植面积15308亩,年产量超6000多吨,产值近2亿元。 龙湾大岙溪杨梅以丁岙杨梅为主要品种,果实(guǒshí)色泽紫黑(zǐhēi),果柄特长而青绿,肉质柔软化渣(huàzhā),甜酸适口,曾先后荣获省农博会金质奖章、省“九峰杯”十大精品杨梅等荣誉。 2018年,大岙溪杨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还注册了“大岙溪”“瑶溪”“瑶景(yáojǐng)”“龙瑶”“皇岙”等(děng)多个品牌。该地区(dìqū)有3个杨梅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。
杨梅争鲜赛开启舌尖上的狂欢 看看谁最能代表浙江的“甜”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