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宁植物园:高原花草绽芳华 生态画卷引客来
西宁植物园:高原花草绽芳华 生态画卷引客来
西宁植物园:高原花草绽芳华 生态画卷引客来
游人如织。苟勇志供(gǒuyǒngzhìgōng)图
湟中(huángzhōng)水峡盛景。何杰 摄
湟中群加梅花鹿。吴广林 摄(shè)
夕阳下(xià)的童梦乐园。李玉清 摄
采收西红柿。本报记者 陶然 摄(shè)
云上群加一角。本报记者(běnbàojìzhě) 贾泓 摄本报记者 陶 然
在河湟(huáng)大地的璀璨版图上,西宁市湟中区(qū)宛如一颗温润明珠,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,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闪耀着独特光芒。
这里不仅是卡约文化(wénhuà)的(de)发源地,早在青铜时代便孕育了先民的智慧结晶,更素有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的美誉,塔尔寺酥油花、加牙藏族(zàngzú)织毯技艺、湟中堆绣、千户营(yíng)高台、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同从卡约文化根系上生长(shēngzhǎng)出的绚烂(xuànlàn)花朵,在湟中这片沃土上绽放,既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基因,又续写着新时代的文化传奇。
福谷湟中,既有童梦(tóngmèng)乐园的(de)梦幻光影与非遗技艺的指尖春秋,也有冷凉果蔬基地的绿浪翻滚与群加林海的负氧离子盛宴。在“以农促旅(lǚ)、以文塑旅、以体兴旅、以商活旅、以康助旅”的发展格局下,“农体文(nóngtǐwén)旅商康”产业正蓬勃发展、交相辉映。
当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(de)车轮碾过多巴(duōbā)镇的赛道,这场被誉为“高原上的速度与激情”的赛事,正以(zhèngyǐ)其独特的影响力,激活并融合湟中区“体育+文旅+生态+产业(chǎnyè)”的发展动能,绘就一幅充满活力的多维发展图景。
游园破局(pòjú):开放式运营激活文旅融合新生态
俯瞰多巴新城,西宁新华联童梦(tóngmèng)乐园的彩虹城堡与摩天轮在阳光下(xià)熠熠生辉,构成湟中最亮眼的建筑群。
“环青赛的直播,让乐园的建筑特色得到全景式呈现,品牌曝光(bàoguāng)度和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。”童梦乐园营销(yíngxiāo)总监苟勇志在筹备暑期研学活动时难掩兴奋:“赛事带来的不仅是流量(liúliàng)的曝光,更实现了观赛(guānsài)人群向乐园游客的实质转化。往年比赛期间,多巴区域观赛者中都会有(yǒu)相当比例走进乐园。”
这座占地23.8公顷(gōngqǐng)、投资45亿元的文旅综合体,自2019年(nián)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近(jìn)460万人次。2024年12月推行“开放式运营”模式,取消首道(shǒudào)门票并仅对具体项目收取费用后,客流较往年同期激增300%-400%。
刚结束高考的赵紫蕊和朋友正在乐园里体验大摆锤、跳楼机和海盗船等游乐项目,她说:“以往买通票也(yě)就玩几个项目,剩下的项目根本玩不完,现在按需消费,玩法更(gèng)灵活,还能深度体验特色民族美食,比以前划算多了。”这种模式创新不仅吸引人气,更推动(tuīdòng)乐园从“门票经济”向“产业经济”转型(zhuǎnxíng)。2024年12月31日的跨(kuà)年活动两天吸引近9万人次入园,带动周边综合收入超500万元(wànyuán)。
步入园区,全世界海拔最高的(de)海洋馆里海豚正随音乐起舞,情景化室内水乐园的浪花飞溅(fēijiàn)着欢声笑语。“今年研学团队接待量已近70个,价格(jiàgé)下调至每人约110元后,订单量同比激增,暑期还在对接(duìjiē)甘肃等地的外省团队。”苟勇志介绍,童梦乐园与西宁市、湟中区的很多单位合作(hézuò)开展劳模疗休养、青年相亲会等活动,政企(zhèngqǐ)联动让文化体验更具生活温度。
在抖音平台搜索“童梦乐园”,可见商业口、运营口等各部门账号每日直播:海洋世界(shìjiè)的(de)青海湖裸(luǒ)鲤及极地生物、民族美食街的美食制作、海洋度假酒店的主题客房……
“目前公司15%员工(yuángōng),近100人主动参与直播,主账号粉丝量突破6万,分支(fēnzhī)账号日均开播超3小时。”线上工作经理王连萍介绍,这种全员营销模式形成“线上引流+线下转化(zhuǎnhuà)”的闭环生态。
如今的童梦乐园已成为湟中区文旅融合的标杆,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省级旅游度假区、青海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(shíjiàn)教育基地(jīdì)等荣誉(róngyù)加身,与(yǔ)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、塔尔寺古建筑群等共同串联成湟中黄金旅游走廊。
当阳光洒在摩天轮的座舱上,这座文旅综合体(zōnghétǐ)正以开放姿态,向八方游客讲述着湟中文化与旅游(lǚyóu)交织的动人故事。
冷凉果蔬:科技赋能引领绿色产业升级路(lù)
当“环青赛(huánqīngsài)”选手骑行掠过湟中(huángzhōng)广袤的田野,七月的湟中正被阳光织就(zhījiù)的金纱覆盖。8226.67公顷冷凉蔬菜基地如绿色地毯舒展,茼蒿(tónghāo)的清香、菜薹的鲜甜、辣椒的辛香在田垄间交织。这片占全省蔬菜产量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上,每天有超百吨带着露珠(lùzhū)的蔬菜发往全国,让湟中冷凉果蔬以“绿色有机”的标签走向全国餐桌。
在西堡镇南京(nánjīng)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的(de)夏季草莓园,20个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,空气里氤氲着清甜(qīngtián)的莓香。“依托高原冷凉气候和昼夜温差优势,我们实现了夏季草莓的反季节供应,每个大棚种植(zhòngzhí)4千株优质种苗,全程执行标准化种植流程。”基地负责人(fùzérén)刘痕拨开藤蔓,颗颗饱满的草莓泛着红宝石般的光泽。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草莓退市时,湟中(huángzhōng)草莓正以错季优势抢占市场空白。
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的(de)菜薹基地里,采摘工人正将齐腿(tuǐ)高的菜薹麻利装入冷链箱。“今天采收的10吨菜薹,50小时(xiǎoshí)后将摆上香港(xiānggǎng)市民的餐桌。”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介绍,湟中菜薹口感微甜,在香港市场(shìchǎng)每公斤售价达18元,合作社与粤港澳大湾区签订的菜薹、苦菊等订单供不应求。
近年来,湟中区(qū)依托蔬菜(shūcài)、草莓生产基地,促进农业与旅游、文化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。
多巴玉拉草莓种植基地不仅生产优质草莓,还繁育优质草莓生产苗,供应新疆、广东、四川等(děng)多个省份(shěngfèn),今年基地完成升级后,脱毒苗繁育规模将达(dá)280万株,位居全国前列。
拦隆口镇端巴营(duānbāyíng)村的辣椒(làjiāo)基地,建成240栋标准化大棚,年产辣椒2100吨,打造出“一村一品”标杆。
位于田家(tiánjiā)寨镇的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将蔬菜种植与科普教育结合,游客(yóukè)可参与从播种到采摘的全流程……
这种“农体文旅商康”融合模式正在湟中遍地开花。数据显示,湟中区533家(jiā)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.06万(wàn)从业人员,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。全区已建成2个万亩露地高原冷凉蔬菜基地(jīdì)、11个千亩基地,成为西宁市主城区的“菜篮子(càilánzi)”。
“到2026年,我们将建成全国(quánguó)冷凉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(qū)。”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严丽华描绘着蓝图,湟中冷凉果蔬将以更强劲的姿态活跃全国舞台(wǔtái)。
山林变现:生态(shēngtài)资源绘就康养振兴共富图
清晨,群加国家森林公园的云海在山峦间翻涌,紫色杜鹃在晨露中绽放(zhànfàng),青海云杉与白桦林释放的负氧离子(fùyǎnglízi)扑面而来,这里(zhèlǐ)73.4%的森林覆盖率,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对肺腑的馈赠。
草甸上牛群悠闲踱步,如果幸运还能看见梅花鹿在林间奔跑,山涧溪流倒映着(zhe)蓝天白云,这幅未经雕琢的生态画卷,正是湟中区群加藏族乡(xiāng)最(zuì)珍贵的底色。
在海拔2800米的(de)丛林间,“云上群加”金陵山水项目的94间特色民宿依山而建,藏式木屋的色彩与未来(wèilái)感太空舱的金属光泽相映成趣。“自今年5月1日试运营(shìyùnyíng)以来,周末都是满房,尤其是西宁市区的客人,他们喜欢这里(zhèlǐ)的自然环境和(hé)差异化体验(tǐyàn)。”项目副总经理李洋洋介绍,客房设计融入当地文化与现代元素,游艇木屋的45平方米空间让游客在山林中享受舒适住宿。
在(zài)这里,淮扬菜的(de)精致与本地鹿肉的豪放形成奇妙融合。“我们是南京金陵饭店的加盟店,既有(yǒu)江南风味,又有群加特色,浪山露营烧烤尤其受欢迎。”李洋洋说。
来自西宁市的李先生一家(yījiā)正在萌宠乐园与梅花鹿互动,孩子手里(lǐ)的鹿角菜刚从徒步路边采得。“早上6点看雪山,上午挖野菜,下午在森林里捡(jiǎn)松果,这种生活在城市想都(dōu)不敢想。”他的妻子指着星空露营区,“昨晚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银河,孩子说比手机里的动画还美。”项目开发(kāifā)的多条徒步路线串联起野菜采摘点与原始森林,游客可随向导辨识(biànshí)羊肚菌等高原食材,沉浸式体验“靠山吃山”的生态智慧。
“云上群加”金陵山水(shānshuǐ)项目总投资8168万元,其中东西部(dōngxībù)协作资金4500万元,是江苏援青的重要成果。项目带来(dàilái)了先进的管理理念,让周边村民端起“旅游饭碗”。
群加藏族乡党委书记张超(zhāngchāo)表示:“群加乡将生态资源转化(zhuǎnhuà)为发展动力,特色种植、梅花鹿养殖、民宿露营等产业联动(liándòng),形成‘生态保护-产业发展-村民增收’的良性循环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。”
今天的(de)群加,已(yǐ)从偏远的藏族乡蜕变为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,“乐游(lèyóu)湟中・森林拾趣”湟中森林徒步游等体育赛事活动让(ràng)山野成为运动赛场,参赛者的脚步声唤醒林海生机;“藏韵群加・全域芳华”全季旅游启动(qǐdòng)暨第十届金露梅(jīnlùméi)旅游艺术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等乡村旅游活动让金露梅与锅庄舞共舞,乡村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颜,青山绿水真正成为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心灵归处。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7月(yuè)07日 第7版:环青听新音——环青赛(huánqīngsài)特刊)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(láiyuán)稿件外,均为青海(qīnghǎi)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